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Nepenthes tenuis AW (I)


       Nepenthes tenuis 是原產於蘇門答臘高地雲霧林的小型豬籠草,蘇門答臘的雲霧林中除了 N. tenuis 之外還有許多中小型的中高地豬籠草,分佈範圍寬窄不一,有許多屬於點狀或局限性分佈的物種。其中部分物種環境要求較高,而且不一定是低溫或高溫的問題,有些是講求環境的恆定性,不管是溫度、濕度、照度、介質含水量,通常這樣的環境要求特性較容易出現在一些點狀分佈或局限性分佈的物種上。雖然 N. tenuis 的分布範圍也不算廣,但本種屬於其中比較好種的物種,對於光照與溫度的波動忍受性較高,推測這應該與其原生環境偏好有關, N. tenuis 分佈於蘇門答臘海拔1000~1200m的亞高山林,而且還是生長在稜線的地方,這種環境的溫度和光度本來波動就比較大,加上海拔又沒有很高,因此 算是一個不難種的中地豬籠草。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5/22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6/27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6/24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N. tenuis AW 是2012年底購入,種源為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的組培個體,購入時展葉大約9cm。當初會想買來種是因為覺得這款的上位瓶還滿可愛的,可以在高處長出形狀特殊的瓶子,所以就買來種了。2015年初的時候開始轉上位枝條,不過那時有一次把頂芽切下來阡插,所以到了2016年才真正讓我看到上位瓶。N. tenuis 的上位枝條節間很長,形態上就是一條細細的莖到處亂竄,是”小型豬籠草長大一樣很大”的良好案例,目前主莖長度已經竄到超過2 m,根本不是冰箱能夠裝得下的大小,所以就讓牠在噴霧溫室裡面自由亂竄了。就如同種小名 Tenuis 所形容”薄的、細的、修長的”, N. tenuis 即使已經成株,葉子和莖一樣是細細長長的,捕蟲瓶也依然十分袖珍。


2012/12/23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N. tenuis 與其他親緣關係鄰近的蘇門答臘中高地豬籠草(Nepenthes aristolochioides、 Nepenthes dubiaNepenthes flavaNepenthes inermisNepenthes jacquelineaeNepenthes jambanNepenthes talangensis ) ,這八種豬籠草在消化液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十分黏稠!!!黏稠到把水慢慢倒進捕蟲瓶裡會有分層現象,倒出來還會牽絲,絲甚至可以牽到超過1m長,算是一個滿有趣的特色。目前提出的的學說是認為這樣的消化液能夠黏住昆蟲,並且當下大雨捕蟲瓶裝滿水溢流時,能夠減少消化液的流失,同時利用其潤滑性讓獵物滑到瓶子的深處,保住捕獲到的獵物不被雨水沖走。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Digestive fluid & water


2017/08/26 N. tenuis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Digestive fluid

        在把 N. tenuis AW 搬到噴霧溫室裡面種之後,還發現 N. tenuis 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對濕度的抗性很高,即使是長期潮濕的情況下也不容易得到真菌病害,籠蔓即使長期維持在濕潤狀態下,通常也能夠順利結出捕蟲瓶。因此我現在把牠放在溫室中最濕的地方,填補濕到大部分豬籠草都長不好的空位,讓牠在那邊盡情生長,兩個月大概能長高30cm。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Nepenthes peltata #1 (I)


        菲律賓地區是近10年來發現新種豬籠草的熱點,此區2007~2017年間有高達33個新種被發表,是一個豬籠草物種多樣性與婆羅洲相當,但是尚未被研究透徹的區域,Nepenthes peltata便是近10年來發表的新種豬籠草之一,來自豬籠草物種多樣性極高的民答那峨島N. peltata是由日本知名的豬籠草分類學家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於2008年發表的新種, 雖然2008才進行新種命名,但其實早在1990年代便已經被植物獵人發現並採集,流入台灣園藝市場,在台北建國花市的愛蘭園藝貨架上常常可以看到這個物種,因為當時長年只有在愛蘭園藝可以看到此豬,因此食蟲玩家間便利用愛蘭園藝前任店主的個性和該物種的外觀,把這個不知道打哪來的未知物種取了一個有趣的俗名”怪老頭的毛毛豬”,最終簡稱為毛毛豬。但是這款豬籠草當時都都沒有人知道該怎麼種,很多人都種死了或是根本不結瓶,久而久之這款豬籠草因為特色不高又不好種,所以價格一直不高。直到2008年新種發表之後,藉由論文中的棲地描述,大家才知道這是一款中高地豬,如果當作低地豬來種當然會有問題,同時在命名之後此款豬籠草價格有稍微提升一點,並且開始有人意識到這款乏人問津的豬籠草可能存在好看的個體。在2009年筆者曾經到愛蘭的貨架上尋找這款豬籠草,那時貨架上還有很有潛力的個體存在,不過當時因為沒有把握種活所以沒有購買,現在想想還滿心痛的,因為後來得知這款豬籠草生長在漢密吉伊坦山一帶(Mount Hamiguitan)海拔865~1635m的稜線或開闊地上,其實算是一款適應力頗強的中地豬,遮陰一下應該就種得活了。


2012/10/28 N. peltata  /Mt. Hamiguitan
Plant size about 20cm

        而這款豬籠草的價格真正被炒起來是大概近六七年的事情,是因為日本的山田植物農園 (Y's Exotics)貼出許多令人震撼的N. peltata成株照片,人們才發現N. peltata的成熟瓶竟然可以如此華麗,並且有獨特的矮胖造型,不像幼年下位瓶一樣平庸,在此之後N. peltata便開始在日本以高價流通,而台灣地區的玩家也開始瘋這款豬,價格也因此上漲了不少。在2012年秋天價格剛開始上漲的時候,眼看這款的豬價可能會一直漲,因此筆者也從網路買了一株展葉20cm的苗回來種種看。
        N. peltata屬於長毛豬籠草物種複合群(Nepenthes villosa complex)的一員,這群豬籠草分佈於婆羅洲北部及菲律賓南部島嶼(民答那峨島與巴拉望島)的山上,為中地至極高地的物種,並大多生長於超基性土壤(Ultramafic soils)的裸露或開闊地。在生物地理學上推測這群豬籠草具有一個共同始祖,其後代逐漸拓殖到婆羅洲北部及菲律賓南部島嶼,並在各個山脈或山頭逐漸輻射演化(Adaptive Radiation)為多個物種。這群物種大多喜歡高光度的生長環境,因此對於瞬間高溫的適應性還不錯,加上N. peltata分布海拔(865~1635m)不會太高,種植上只要稍微把溫度壓低後,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種植即可,算是不會太難種的中地豬。


2017/07/23 N. peltata  /Mt. Hamiguitan
2017/07/23 N. peltata  /Mt. Hamiguitan

        形態上N. peltata的特色是全株長滿鬃毛,葉片末端籠蔓與葉片成盾狀連接,類似Nepenthes rajah成株葉片稍微有點盾狀的感覺,但是沒有Nepenthes clipeata那麼明顯,而種小名” peltata”便是來自拉丁文的peltate,意思為” 盾形的”,便是形容本種葉片末端籠蔓的盾狀連接形態。本種捕蟲瓶小於10cm的時候,瓶子的形狀是偏長的,外型較為平庸,但到了大於10cm的時候瓶子會逐漸變得矮胖,唇頸會變得有點駝背的感覺,籠唇也會變成又寬又花,捕蟲瓶整體變得十分斑斕,尤其是剛開瓶前兩週顏色較淺的時候。
        由於N. peltata是好生好長的中地豬,因此筆者近幾年是把牠丟在噴霧溫室中陽光較強環境變動比較大的區域,這區剛好嬌弱的高地種待不下去,牠倒是在這個角落長得很好,除了寒流時長得比較慢,葉子一直一片比一片大,成長十分穩健,不用耗費太多心思就能長得不錯,種起來沒甚麼壓力,而且偶爾還會結幾顆令人驚豔的新瓶。所以如果是環境適合的玩家,筆者還滿推薦這款的。


2017/08/13 N. peltata  /Mt. Hamiguitan
Plant size about 55cm

2017/07/23 N. peltata  /Mt. Hamiguitan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台灣地區長葉茅膏菜學名異動(Drosera finlaysoniana)


        台灣原生的毛氈苔總共有4種,分別為小毛氈苔(Drosera spatulata)、寬葉毛氈苔(Drosera burmannii)、長葉茅膏菜(Drosera indica)、茅膏菜(Drosera peltata)。但上面這段話隨著近期的研究,已經需要修改了! 台灣原生的長葉茅膏菜其實並非原本所認知的Drosera indica,根據2013的研究結果已經更改為Drosera finlaysoniana,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分類異動呢? 下面筆者將會為您娓娓道來…
         Drosera indica是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的提倡者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3年命名的物種,是生物分類學發展初期即被命名的生物之一。生物分類學萌芽於博物時代,當時的研究材料就是世界強權廣泛從世界各地搜(ㄌㄩㄝˋ)羅(ㄉㄨㄛˊ)而來的生物標本,由於當時的攝影和運輸技術仍不發達,因此早年進行植物分類研究時,大多只使用植物標本進行分類與鑑定,長葉茅膏菜也不例外,但是乾燥後的植物標本會失去顏色,並且像長葉茅膏菜這類纖細脆弱的植物,很多細部形態(例如:腺毛)會因為乾燥扭曲而變得難以辨別,只能看得出是黑嚕嚕又長長毛毛的東西,再加上分類學發展初期對於物種概念的認知較近年大(現今同一屬的生物可能會被當成一個物種),因此便將這群莖具有直立性且葉子修長,分佈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日本、台灣、菲律賓、巽他群島、新幾內亞、澳洲,不管是北海道的亞寒帶族群,還是生長於婆羅洲的熱帶族群,皆處理為D. indica一個物種。
         直到了20世紀初開始有人注意到D. indica的不同族群間有些在形態上具顯著的不同,並提到尤其是澳洲西北部地區的族群特別明顯。同時生物學分類學逐漸發展,對於物種概念有更精細的認知,並且交通逐漸便利,攝影工具逐漸發達,研究者開始有更多方法進行生物分類研究。在Allen Lowrie經過多年的野外觀察後,1998年提出那些花色、腺毛形態、植株樣貌差異極大的不同族群,應該獨立為多個物種,Susandarini等人在2002年之形態研究結果亦支持D. indica內存在多個隱蔽種的論點。其後這些D. indica底下的隱蔽種在近年的研究中陸續獨立,目前除了原本的D. indica,又獨立出11個物種,組成一個擁有12個物種的長葉茅膏菜物種複合群(Drosera indica complex),這12個物種的鑑定依據的主要形態特徵為腺毛、葉柄、花朵顏色、花藥和種子表面刻紋。下面為目前長葉茅膏菜物種複合群其下的物種列表,以及該物種的分佈範圍。

Drosera indica complex species:
Drosera aquatica Lowrie (2013)   澳洲西部至北部
Drosera aurantiaca Lowrie (2013)   澳洲西北部
Drosera barrettorum Lowrie (2013)   澳洲西北部
Drosera cucullata Lowrie (2013)   澳洲西北部
Drosera finlaysoniana Arnott (1836)   中國、越南、台灣、澳洲
Drosera fragrans Lowrie (2013)   澳洲西北部至北部
Drosera glabriscapa Lowrie (2013)   澳洲西北部
Drosera hartmeyerorum Schlauer (2001)   澳洲西北部
Drosera indica Linnaeus (1753)   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中國東南方、日本(筆者存疑)
Drosera nana Lowrie (2013)   澳洲北部
Drosera serpens Planchon (1848)   澳洲、菲律賓、越南、中國
Drosera toyoakensis M.Watanabe (2013)   日本

        長葉茅膏菜物種複合群中D. hartmeyerorum是1995年被Siegfried和Irmgard Hartmeyer兩人發現,2001年由Schlauer發表的新種;D. toyoakensis是渡邊幹男(M.Watanabe)確認遺傳上具有差異,於2013年獨立出來的新種(這個物種的發表比較奇怪,筆者沒有找到牠的正式命名文獻,到是有找到一些報導);D. finlaysonianaD. serpens則是Russell L. Barrett & Allen Lowrie(2013)將原本遭到合併的同物異名物種重新有效化,並再次進行形態描述後獨立;其餘7種都是Allen Lowrie (2013)發表的新種。12個物種中D. finlaysonianaD. indicaD. serpens三個物種為廣布種,剩下的9個物種皆為地區性分佈種,並且大多分佈於澳洲西北部。會造成這樣的分佈模式筆者認為很可能是因為Allen Lowrie是澳洲人,所以對澳洲的研究特別透徹,造成澳洲發現的物種特別多,但其實澳洲以外的地區可能還有很多地區性物種,像是分佈於日本愛知縣與三重縣的D. toyoakensis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另外,D. finlaysonianaD. indicaD. serpens三個廣布種是不是真的分佈這麼廣,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畢竟這3個廣布種尚有可能依然是多個隱蔽種的集合。而以往遭到合併的同物異名或是亞種,也有可能需要重新釐清,其中可能有部分是可以重新有效化的學名。

2017/07/08 D. finlaysoniana  /Hsinchu, Taiwan

        台灣的長葉茅膏菜被認為屬於D. finlaysoniana,此物種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包括中國、越南、台灣以及澳洲,草體顏色偏綠,株高10~20cm,花朵顏色粉紅至白色。D. finlaysoniana與的近緣物種的最大差異為不具有葉柄,D. finlaysoniana的腺毛從葉片頂端一直分佈到葉片基部靠近莖的地方,腺毛幾乎同型且透明,而長葉茅膏菜物種複合群下的其他物種的葉片基部皆具有一段沒有腺毛的葉柄,或是具有多種型態的腺毛。筆者也進行了新竹族群長葉茅膏菜的外部形態觀察,以驗證文獻結果,觀察結果顯示台灣的長葉茅膏菜巨觀形態的確符合D. finlaysoniana的形態特徵,雖然具有一些微幅的差異,但筆者仍支持台灣地區的長葉茅膏菜使用D. finlaysoniana這個學名。等未來微觀形態或DNA標記的詳細研究發表後,不排除學名可能進一步的異動,不過這沒有甚麼關係,畢竟知識本來就是一直在更新的,到時再使用新學名就可以了。

附註: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詳情,或是做長葉茅膏菜相關研究的人員,請往這邊走~ 這邊附上核心參考資料連結作為線索,有需要的人可以繼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