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Choeradodis rhomboidea (I)


        偽裝(camouflage)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存策略,生物藉由偽裝成環境背景物體來躲避掠食者,在螳螂目(Mantodea)的昆蟲中,葉螳亞科(Choeradodini)的物種演化出極為寬闊的前胸背板及翅膀,將自己偽裝成綠油油的葉子,是螳螂目昆蟲中經典的偽裝實例。每次看到歐美的玩家間有少量流通葉螳亞科物種,都覺得非常羨慕,直到去年筆者有幸購得葉螳亞科的Choeradodis rhomboidea若蟲,才終於有機會親手飼養看看,而不是像以前看的到吃不到。
        螳科(Mantidae)其下的葉螳亞科(Choeradodini)根據Patel & Singh於2016年最新修訂的螳科物種名錄,葉螳亞科其下現生種目前共有AsiadodisChoeradodis兩屬共7個物種,Asiadodis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目前有兩個已知物種,Choeradodis則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地區,有五個已知物種,目前Choeradodis屬的中文名稱比較常被翻譯為葉背螳。但由於Asiadodis是後來才從Choeradodis中獨立出來的分類群,因此較舊的文獻是將AsiadodisChoeradodis兩屬當作同一個分類群,因此會將Choeradodis的分布範圍寫成中南美及亞洲熱帶雨林。C. rhomboidea與本屬其他物種一樣屬於長得像葉子的大型螳螂,根據Patel & Singh(2016)整理的名錄,本種分布於玻利維亞、巴西、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墨西哥、秘魯、蘇里南、委內瑞拉,不過筆者認為本屬有鑑定錯誤的可能性,實際上的分布範圍可能沒這麼廣。目前網路上本亞科螳螂的文獻較為稀少,文獻中目前僅確定C. rhomboidea屬於低地熱帶雨林物種,因此推估本種較為喜好20~30℃的物種,濕度應該不能太低,成蟲體型大概是8~9 cm,根據國外飼養者的經驗,C. rhomboidea雌性若蟲有8個齡期,雄性若蟲有7個齡期。比較有趣的是Lücking, Mata-Lorenzen & Dauphin (2010)研究本屬螳螂身上附生生物的文獻指出,從Choeradodis rhombicollisC. rhomboidea身上附生的地衣和苔癬,作者群推估雌蟲成蟲壽命可達兩年甚至更久,雄蟲則是一年或是更短,此推估遠超過大部分螳螂的預期壽命! 不過筆者是認為是作者群低估了地衣在雨林中的生長速度,實際上Choeradodis屬成蟲的壽命應該沒有那麼長。

2018/10/06  C. rhomboidea nymph  (L2)  Body length about 1.5 cm

2018/10/23  C. rhomboidea nymph  (L3)  Body length about 2 cm

2018/11/17 C. rhomboidea nymph  (Left L5 & Right L4)

        C. rhomboidea剛孵化一到二齡的時候外部形態除了腹部延伸於胸節之後,並不會上舉或向胸節摺疊之外,其餘與其他螳螂科物種大同小異。但到了三齡之後外部形態會開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隨著每一次蛻皮前胸背板開始向外延展,一到二齡外觀從一條線轉變為三角形或是箭頭的形狀。隨著前胸背板越來越寬闊,大約三齡之後前胸背板腹面也開始發育出斑斕的花紋,在威嚇的時候可以達到警示的效果。C. rhomboidea的雌雄成蟲外觀是具有差異的,但雌性與雄性若蟲的外觀在五齡才開始有略微差異,不過到了六齡依然十分相似,雄蟲僅有前背板稍窄及腹部較雌蟲細長,這點與同為螳螂中的偽裝與擬態高手蘭花螳螂及枯葉螳螂不同,C. rhomboidea並沒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

2018/11/22  C. rhomboidea nymph  (L5)  Male

2018/11/22  C. rhomboidea nymph  (L5)  Female

2018/11/22  C. rhomboidea nymph  (L5)  Female

2018/12/23  C. rhomboidea nymph  (L6)  Left male & Right female
  Body length about 4 cm

2018/12/23  C. rhomboidea nymph  (L6)  Left male & Right female
Body length about 4 cm

        截至目前一到六齡的飼養觀察,C. rhomboidea不喜歡攀附於小樹枝上,較為傾向攀附於大面積的物體上,平時壓低身姿附著於物體表面,僅有頭部會追尋附近的移動物體觀察周遭,讓人感覺像是一個內向的人,默默隱身於牆角觀察周遭人間百態。但是當獵物出現的時候,有時又會衝上前去獵食,真不知道膽子算大還是算小,但總之在餵食上面不用費太多心力。比較奇怪的是C. rhomboidea若蟲呈現貼附行為的時候,腹部常常會往某一側彎,彎的方式不一定是固定方向,一剛開始還讓筆者很緊張,擔心牠們是不是生病了,但後來發現牠們天生就是會做出歪歪扭扭的姿勢,算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天性,不過筆者在猜應該是跟模仿葉子的不規則形狀有關,畢竟葉子的末端常常會是彎的,直直的會顯得不自然。

2018/12/23  C. rhomboidea nymph  (L6)  
2018/11/22  C. rhomboidea nymph  (L5)


2018/12/23  C. rhomboidea nymph  (L6)

        之前筆者還有介紹過一種偽裝成葉子的昆蟲-巨人葉䗛Phyllium giganteum,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點進去看看~
延伸閱讀:Phyllium giganteum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N. x trusmadiensis BE ( II )


        年末已至,今年的秋季生長期於上週已經結束,距離上次寫文紀錄N. x trusmadiensis BE已經過了一年半多,是時後來檢視一下他這一年半的成長狀況了。這一年半間N. x trusmadiensis BE植株大小大幅增長,從展葉70 cm成長至展葉115 cm,植株目前已經高達160 cm,持續以一個月10~15 cm的速度繼續長高,大約一個月長一片葉子,並且從基部長了一個側芽,成為一株十足的巨獸,但是目前牠還是住在直徑25 cm的陶盆內,感覺有點頭重腳輕,感覺真的該換盆了。
        這株N. x trusmadiensis於2015年底購入,購入時展葉僅25 cm 左右,在2017年初展葉為70 cm,2017年底展葉到達90 cm,並且頂芽逐漸轉為上位型態,節間長度逐漸拉長。根據實際觀察上位枝條節間長度大約6~13 cm,夏天空氣較為乾熱時節間較短,冬季前後溫度較低且空氣濕潤的時候節間較長。2018年初植株展葉來到最大值,最寬曾達到115 cm,但頂芽完全轉為上位枝條後展葉稍微縮水,到目前頂芽展葉穩定維持在70~90 cm之間。雖然目前頂芽已經轉為上位型態,不過這株N. x trusmadiensi截至目前還沒有結過上位瓶,捕蟲瓶一直維持在中位的型態,最近筆者發現最新的兩片葉子籠蔓有持續發育,而且好像有點捲繞的現象,看看明年初有沒有機會結出上位瓶。

2017/09/30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Pitcher size 24 cm ( Without lid )

2017/09/30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2018/12/02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除了頂芽之外,植株基部於今年5月長出一個側芽,側芽發展狀況良好,於今年12月展葉已經寬達45 cm,感覺明年側芽就可以長到主蔓頂芽一樣的大小。不過由於側芽發展良好,在9~11月側芽正在成形,發展最迅速的時候曾造成主蔓頂芽略為縮小,直到12月側芽發展成熟後主蔓頂芽才恢復正常生長,最終成功成為雙芽大植株。側芽的節間長度頗長,型態上比較類似上位枝條,推測這個側芽應該很快就會從下位的型態完全轉為上位型態,與大部分豬籠草側芽會維持一段下位型態有些不同,不知道這是遺傳自哪一個親本,是 N. lowii 還是 N. macrophylla 呢?

2018/06/17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2018/12/15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目前N. x trusmadiensi植株的生長感覺已經受到盆子大小的問題所限制,根系空間的不足限制了根系發展,偏偏植株葉子又大又多,在夏天空氣較為乾熱時常常發生根系吸水速度跟不上葉片蒸散速度的問題,導致植株時常呈現略微失水的狀態,葉柄甚至出現失水的皺紋,生理上長期缺水嚴重限制葉片與捕蟲瓶的發展。這一年來捕蟲瓶大小一直維持在15~20 cm,目前最大的捕蟲瓶高度僅有24 cm而已,與原生地將近40 cm的捕蟲瓶長度仍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預計這幾個月將會進行換盆,增加根系發展空間,使根系更加強健,期望能夠讓明年春秋生長季持續維持成長幅度,並避免夏天再出現失水的問題。

2018/06/17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Plant size about Ø 115 cm

2018/10/20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Pitcher size 17 cm ( Without lid )

2018/10/28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Pitcher size 19 cm ( Without lid )

2018/10/28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說實在,一想到當初2015年底入手這株N. x trusmadiensis BE時,植株展葉只有25 cm,而且株高大概只有10 cm而已,花了大約三年把牠種成展葉超過100 cm株高160 cm,真的很有成就感。牠撐過2016東亞寒流的0℃低溫,挺過無數次夏天溫室故障日間瞬間35℃以上的高溫,以及今年7月的真菌疫病,以高地豬籠草來講這個個體真的很耐操。很好奇明年換盆之後,接下來的一兩年牠到底可以長多大,能不能順利長出高度30 cm的捕蟲瓶呢?

2018/10/28  N. x trusmadiensis BE  / Borneo Exotics
Plant size about 140 cm tall


對N. x trusmadiensis BE小時候照片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下面的連結~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Phyllium giganteum


        自從今年7月溫室斷電所造成的災難以來,溫室裡的植物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因此既然植物狀況不太好,今天就換寫寫動物題材,來看看一種長得像樹葉的竹節蟲-巨人葉䗛Phyllium giganteum
2018/10/23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adult
        Phyllium giganteum原產於馬來西亞,於西馬來西亞的金馬崙高原、Tapah Hills,以及東馬來西亞的沙勞越皆有採集紀錄,分布於濕涼的山地高原地區,是葉䗛(長的像葉子的竹節蟲)中最大的物種之一,雌性成蟲體長可達11cm,腹部的葉狀結構寬闊,翅膀上的翅脈精緻,有如真正的葉子一般。該物種主要行孤雌生殖,雄性個體紀錄十分稀少,首次發現紀錄為 Paul Brock在1994年於Tapah Hills以及新發現的沙勞越產區所採集到雄性個體,而驗證Phyllium giganteum雄性個體是否有生殖能力的則是Bruno Kneubuehler所進行的一系列累代試驗,Bruno Kneubuehler於2014年從一批由Sharon Cheong採集自Tapah Hills雌性成蟲所產下的卵孵出雄蟲,並成功讓雄蟲與雌蟲交配,經過三代累代皆有孵出雄蟲,並且雄蟲的親代皆為有與雄性交配的雌性,在三代雌蟲皆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子代中雄性的比例逐漸提高至超過10%,初步實驗顯示Phyllium giganteum雄性具有有性生殖的能力,但也發現雄蟲具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性生活太不活躍了,雄蟲往往一生中只交配一次或兩次,感覺就像雄性在該物種生殖上與演化已經可有可無一樣,雖然實際上好像也是可有可無,不過幸好Phyllium giganteum雄性成蟲並不像預言中的極端短命,根據Bruno Kneubuehler敘述雄性個體成蟲階段有2~3個月的壽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他們嘗試交配,繼續有性生殖的累代試驗。


Phyllium giganteum 'Tapah' Hausleithner, 1984
(Tapah Hills, Peninsular Malaysia) adult couple
by Bruno Kneubuehler

        人工飼養下食草主要為覆盆子、橡樹、芭樂、芒果的葉子,Phyllium giganteum平時吊掛於葉子下方或飼養箱頂,除了風吹的時候會模擬葉子被風吹的樣子搖動,以及啃食葉子的時候會微微晃動,其他時間基本上靜止不動,移動及進食主要在夜間進行,白天則是利用有風的時候移動及進食,混在眾多被風吹動的葉子中以免遭天敵發現。由於長相無害,吃的食物又簡單,體型夠大容易觀察,平時不吵、不鬧甚至不動,因此讓Phyllium giganteum成為受歡迎的療癒系寵物。
        照片中的Phyllium giganteum是筆者前前後後挑戰三次才飼養成功的,第一次是在七年前偶然購得一批野生個體產下的卵,那批卵孵化率不差,但是對筆者餵食的芭樂葉和覆盆子葉的接受度不高,又對環境變動的容忍度不高,因此沒多久就全軍覆沒了。第二次換跟台灣玩家買已經開始吃東西的1~2齡若蟲,這次飼養十分順利,用芭樂葉就可以養得很好,而且4齡以後對溫度的適應性也不錯,只可惜有一次不小心餵到被區公所登革熱防治用藥噴到的芭樂葉,結果再次全軍覆沒。去年由於家人吵著要養,所以又跟台灣玩家買了一批卵回來孵,並且餵食自家種植確認沒有農藥的芭樂葉,經過將近一年的飼養終於成功飼養至成蟲,順利完成累代。


2018/10/23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adult
2018/10/23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adult
        根據這三次的飼養經驗,筆者發覺目前台灣廣泛流通的Phyllium giganteum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品系,對台灣較容易取得的芭樂葉接受度高,耐熱性又比較好,比早年引進的野生個體子代還要好養。飼養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剛孵化以及1~4齡的階段,4齡以前的若蟲需要在高濕冷涼的環境存活率較高,尤其對剛孵化尚未穩定進食的若蟲更是重要,飼養剛孵化若蟲的環境建議將溫度控制在22~28℃,挑選葉片較薄的芭樂葉餵食,不可挑選嫩芽餵食,嫩芽通常覆有絨毛且厚度較厚,不利剛孵化若蟲啃食,穩定進食之後隨著時間若蟲體色會由紅銅色轉為綠色,並隨著齡期增長提高耐熱性,若蟲到了4齡以後即使在30℃的環境下飼養,死亡率也不會太高,因此只要成功拉拔到4齡,之後就會好養很多,只要注意不要餵到有噴農藥的芭樂葉即可,所以最好芭樂葉自己種,陽台陽光夠多的話種一株可以採葉子,偶而還能生一兩顆芭樂來加菜,但芭樂盆栽買回來種大約2~4週確認沒有農藥之後再開始餵食,因為果樹種苗場藥是噴很重的。不過如果想要飼養出完整的個體,當若蟲後期及成蟲食量開始增大的時候,最好降低飼養密度,要不然在食量大的情況下常常會發生把鄰近其他個體錯當葉子啃食,而被啃食的個體也不會立即反應,所以在若蟲後期及成蟲階段高密度飼養下,大部分個體都會東缺一塊西少一塊,有趣的是這些傷口結痂之後還會呈褐色,有如植物葉子被草食性昆蟲啃食之後,食痕邊緣略為乾枯的樣貌,更增加擬態的效果,雖然有點獵奇但是不是很有趣啊?

2018/05/18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nymphs

2018/05/18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nymph eating

2018/10/23 Phyllium giganteum female adult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Nepenthes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 (I)


        皮托龐豬籠草Nepenthes pitopangii 是一款2009年才被命名的小型豬籠草,此豬籠草的發現史與族群分布頗為傳奇,是一個具有神祕感的物種。2006年9月Jonathan Newman在蘇拉威西中部的羅瑞林都國家公園(Lore Lindu National Park)賞鳥的時候首次正式發現本種豬籠草,他當時拍了一些照片分享到網路上,被一些植物學家發覺他所拍的豬籠草可能是一種新種。因此2007年7月Stewart McPherson與Greg Bourke進行實地考察,發覺這是一個Nepenthes glabrata的近緣物種,下位瓶與N. glabrata相似,但上位瓶造型有如Nepenthes eymae,很明顯是與N. glabrata不同的物種,並在2008年Stewart McPherson與Ch'ien Lee再次進行實地考察,蒐集該物種的形態資料,為發表命名做準備。2009年Ch'ien Lee等人將其正式發表,以2007年5月30日採集並存放於Tadulako University標本館的RP 2054號標本做為模式標本,種小名pitopangii便是以N. pitopangii早期標本採集人之一的Tadulako University標本館館長名字命名。但現場考察時發現,當初發現的”族群”其實是一個面積巨大的雄性個體,地面上的所有的莖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地下部。因此從2007年確認該植株是一個新種豬籠草之後,直到2009年正式發表前在鄰近的山脈都沒有發現其他個體,因此N. pitopangii是以單一個體進行形態描述,且已知族群只有一個個體的情況下發表的新種,這種僅發現單一個體進行新種描述的情況是比較特別的案例。直到2011年Andreas Wistuba, Joachim Nerz, Urs Zimmermann, 和 Heiko Rischer才在距離模式產地100km以上的蘇拉威西北部的米納哈薩半島(Minahasa Peninsula)發現新族群,該族群有十幾個個體,包括幾株幼年植株,證明該產地的植株可藉由有性繁殖自然更新,並非如同模式產地是靠單一植株無性繁殖而來。不過即使發現了新產地的族群,顯示N. pitopangii可能廣泛分布於蘇拉威西北部至中部的未探勘山區中,但該物種仍然是豬籠草屬中已知野外族群數一數二稀少的物種,分佈密度極低。

2018/07/01   N.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   /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8/07/01   N.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   /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8/07/01   N.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   /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根據產地的海拔來看,蘇拉威西中部的模式產地為海拔1800m的次生林中,蘇拉威西北部的新產地則是海拔大約1400m的山脊, 顯示N. pitopangii是一種高地偏中地的豬籠草。而根據筆者2016年秋天種植至今的經驗, N. pitopangii的確算是一種高地偏中地的豬籠草,在中地環境下雖然也可以種得起來,但如果要長的比較好,還是建議以高地的條件種植。在剛拿到這隻豬的時候因為種植的人較少,網路有關種植條件的參考資料並不多,當時筆者從產地的文字敘述發現棲地類型大致與Nepenthes tenuis的原生地類似,推估此種的生理特性大致與N. tenuis相同,因此是以較為高光的中地環境種植,但卻發現生長狀況不如預期,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結捕蟲瓶,直到更改為遮陰較高且高濕的環境後才有所改善。
        筆者所種植的Nepenthes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是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所生產的植株,根據其捕蟲瓶顏色可以判斷種源為海拔1400m的新產地。在耐熱性方面N.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可以忍受30℃的溫度並正常生長,短期甚至可以耐到32℃,但是在日溫27~31℃夜溫23~26℃的環境下,如果遭到陽光直射的時間較長,造成瞬間溫度飆高,會產生無法順利結瓶的情形,而且植株一直維持展葉5cm左右長不大。因此筆者後來將植株移到噴霧溫室中遮陰較多日溫27~29℃的區塊,經過幾個月的種植之後,植株便開始結瓶,並且植株大小逐漸成長,不過成長幅度緩慢。
        整體上N. pitopangii種植條件需求感覺跟Nepenthes jamban差不多,耐熱性比Nepenthes aristolochioides好一點,但是比N. tenuis還差。如果要種好N. pitopangii建議日間瞬間高溫不要超過31℃,如果日間溫度高於28℃記得要遮陰,並且維持恆定的高濕度及通風,但夜間溫度需求方面目前尚並不清楚。以上數據供有意挑戰種植N. pitopangii的玩家參考!

2018/07/01   N. pitopangii "Ivory Colored Form"   / Wistuba - Exotische Pflanzen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flowering


        紅鶴日本楓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是一款嫩葉很夢幻的楓樹,不過當初並非看上這款的嫩葉而購買,僅僅是因為看到這的葉子小巧翠綠,讓筆者聯想到日本夏日林間的氣息,所以就買回來地植了,幻想可不可以自行營造一點日本庭園的感覺,延續日本旅遊的回憶。結果種著種著大概5年過去了,植株從原本的2尺高長到5尺高,今年春天它竟然開始開花,而且還有成功結果實! 雖然說日本楓 Acer palmatum 要種到結果不難,但第一次把楓樹種到大量開花還是覺得滿有趣的,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2018/03/26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2018/03/26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male flower

2018/04/05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female flower

2018/04/05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紅鶴楓 A. palmatum "Beni zuru"屬於日本楓 A. palmatum 的一個園藝個體,該物種為可耐陰的喬木,是園藝常用的庭園樹. 雖屬於喬木,但紅鶴楓其實不太容易長高,因為枝條軟所以較常橫向發展,如果想要樹型向上發展需要引枝,要不然長高速度很慢,但相對來講這款的長勢及樹形容易控制,要雕型和做出垂綴枝都很容易,是一款很不錯的庭園樹,可以當灌木或小喬木管理,春天冒新葉的時候可以為花園增添紅、橘、黃到草綠,千變萬化的繽紛色彩。


2018/04/05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2018/04/22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順帶一提,台灣也有原生的 A. palmatum ,不過台灣的族群稱為台灣掌葉槭 Acer palmatum var. pubescens ,分類上也是跟日本楓同屬 A. palmatum 這個物種,但台灣掌葉槭是台灣的特有變種,與現階段園藝上所栽植的外來 A. palmatum 分屬不同類群,而本文所提到的日本楓皆指稱日本及歐亞大陸北方的 A. palmatum
        從 A. palmatum 的分布上來看, 日本楓是一款溫帶至亞寒帶的植物,而台灣原生的台灣掌葉槭僅分布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500~2500m的山區,所以在日本楓的耐熱性並不好,平地種植上常常會遇到新芽生理障礙、曬傷焦葉、冷量不足開芽不全、秋季紅葉狀況不佳,雖然說上述問題都可以用增加給水、遮陰和摘葉調節生長周期來克服,但部分技巧僅適用於盆景,在地植管理上難以施做。因此今年也許會收這批種子.明年試看看用實生育種的方式,看能不能選育出較為適合台灣環境的個體。


2018/04/22   Acer palmatum "Beni zuru"


2018/04/22   Acer palmatum "Beni zuru"